:::

氰酸鉀夢魘

遭毒魚的魚屍 遭毒魚的魚屍

傳統的毒魚方式是採集俗稱「鵝仔草」的台灣灰毛豆搗碎後,潑灑於潮池內,使魚族降低活動量而遭採捕,鵝仔草的藥性較弱,藥效半徑較小,其毒性並可經由海水置換而衰減,對海域的影響相對地也較少。魚藤精引進後,毒區擴大毒效增強,直至七十年代魚塭養殖興起,俗稱“白信”的氰酸鉀大量使用於全縣海域毒捕石斑幼苗,每尾最高價曾達三十多元,在利益薰心的驅使下,毒風燃到最高點,氰酸鉀可破壞生物體內的生理循環,使CO2無法排出、細胞缺氧,對整個海域生態具有毀滅性的殺傷力。過度的使用讓岸邊生態嚴重破壞,也嚴重的影響了食物鏈的循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