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
石滬

後寮石滬魚群 後寮石滬魚群

石滬是一種海中的陷阱,是目前保存最古老的捕魚技術。石滬利用漲退潮來捕魚,漲潮時魚群隨著潮水游至岸邊覓食,退潮時退路為石塊所阻,海水由石縫排出,而魚群則陷於「滬房」內,漁民便可利用漁網或魚叉輕易捕捉。本縣的石滬分布於各鄉市,其中又以白沙鄉吉貝村最多。但是,最有名的石滬是七美鄉的雙心石滬。由於造形特殊,是遊客前往七美攬勝必到之景點。


退潮後的潮間帶,常可見到一條條由石塊砌成的優美弧線靜靜地劃破潮水,澎湖人稱它為「滬」。「滬」在古文上的解釋是編竹在河流中取魚,簡單說,「滬」就是捕魚的籬笆。澎湖的討海人在海邊堆石捕魚,「石滬」的稱呼,也算是蠻有根據的了。


「石滬」是珊瑚礁的文化特色之一,外國有,台灣也有,但以澎湖的密度為最高。但是,石滬的建造,必須有相關的地理條件配合:第一要有石材:黑石玄武岩覆於外,白石「硓(石古)石」包於內,硓(石古)石含碳酸鈣,遇酸雨分解成碳酸氫鈣而流至岩縫內,待碳酸氫鈣還原時便具有固結黑石的作用,以防颱風或浪頭衝落。第二要潮差大;漲潮時,潮水領著魚群入滬,退潮時,海平面低於滬高,魚群被困於滬內,因此,潮差越大,集魚效果越好。第三風浪要強:天候愈差,海浪愈猛,魚群愈容易被驅趕入滬內。第四珊瑚礁棚的面積要大:魚礁所形成的湧升流,有利於餌料生物的聚集,由食物鏈的連鎖效應,帶來大批的消費者,入滬的魚種、魚量都會增加。


石滬的收穫漁種,與牽罟類似,但也深受底質、風向、季節、潮汐的影響。但由於漁獲量少,大多數的石滬均已成半廢置狀態,有的甚至任其傾圮,散為淺海中的亂石,應從觀光與教育著手,將這股濃濃的鄉土特色,轉化成休閒漁業的主流,注入海洋生態教室的新血液,並賦予漁民漁業經營權,期望夕陽下的石滬漁業,能再創璀璨的第二春。